一、实训室概况:
智能工程学院近期计划建设24个实训室,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包含电工电子综合应用创新实训室、数电模电实训室、供配电技术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单片机控制实训室、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训室、电机与电力拖动实训室、机械基础实训和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共9个实训室;人工智能专业包含人工智能综合实训室、AI/AIGC教学课程管理平台和校区机房设施共3个实训室;机器人工程专业包含仿生机器人实训室和机器人智能车机械臂开发实训室共2个实训室,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包含传感器与检测实训室、工业4.0智能制造自动化产线实训室、机械制图实训室、机械装配实训室和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备共5个实训室;飞行器相关专业包含无人机航空实训室、飞行器实训室和多元产教研融合实训室共3个实训室;工业智能专业包含工业互联网综合实训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实训室共2个实训室。目前已经建成的有电工电子综合应用创新实训室、数电模电实训室和人工智能综合实训室共3个实训室。
二、专业部分实训室介绍
(一)电工电子综合应用创新实训室
电工电子综合应用创新实训室是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构建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本实训室秉承“创新引领、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性技术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1.实训设备
实训室配备了26台亚龙SBZCX-01C型电工电子综合应用创新实训装置。该装置采用三相五线AC380V±10%电源输入,整机功耗≤1.5kW,集成多重安全保护(漏电、过流)。核心设备包括交直流可调电源(0-30VDC)、智能型真有效值交直流电压表、数字电流表以及宽频信号发生器,满足复杂电路调试需求,符合工业级安全标准。其突出特色在于模块化设计,包含各类透明元件盒、PCB板及组合模块(电阻、二极管、三极管、传感器等),支持学生自由搭建与探索创新电路。
2.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支撑《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实训项目包含电路基本原理与仪表操作(如电气仪表误差测量、戴维南定理应用)、电路分析、调试与系统设计(如OTL功放电路故障诊断、逻辑门电路设计)、结合《单片机接口技术》、《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综合实践(如电容三点式LC振荡器设计、电力电子变换器仿真)等基础课程实训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
3.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并深度嵌入校企合作:核心项目群涵盖电工技术(三相负载接法、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子技术(气敏传感器烟雾报警器开发、物联网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及创新拓展(OTL功率放大、高频电路分析)。
电工电子综合应用创新实训室通过模块化、智能化的硬件支撑,以及分层递进、紧密联系产业需求的课程项目体系,构建了“学中做、做中创”的实战环境。
(二)数电模电实训室介绍
数电模电综合实训室是智能工程学院培养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实践基地。该实训室以模块化、开放式设计理念为核心,配备先进仪器设备与多样化功能组件,覆盖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致力于培养学生从基础电路调试到复杂系统设计的全链条工程能力。
1.实训设备
由51台亚龙SBZCX系列数电模电综合实训装置(含配套计算机)构建而成,集成多维度电源模块与智能测量系统。实训箱配备单相交流电源、低压交流电源、双路0-30V直流稳压电源、±12V及±5V固定电源,满足从低压传感器电路到高压功率器件的供电需求。仪器架配备数字存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智能功率因数表及数字电压/电流表,支持高频信号分析、电路参数实时监测与能耗评估。
2.实训课程
实训室服务于智能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支撑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实训项目(如RC串并联选频网络振荡器参数测试、整流滤波电路调试、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训项目(如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参数测试、OTL功率放大器调试)、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训项目(如集成压控振荡器设计、数字时钟系统开发)等课程实训项目。
3.实训项目
实训室可开展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的拓展实训课程。如:基础电路调试:“负反馈放大电路参数测试”通过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分析增益稳定性与带宽变化,深化学生对线性系统稳定性的理解;高频电路设计:“RC正弦波振荡器参数测试”利用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验证振荡频率计算公式,并探究波形失真度与选频网络Q值的关系;功率电子应用:“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调试”通过调节导通角观察输出电压波形,衔接新能源变换技术与电机驱动场景,培养学生电力电子器件应用能力;逻辑电路设计:“数字时钟实验”集成74LS90计数器、CD4511译码器与七段数码管,实现时分秒显示与校时功能,强化时序逻辑设计能力;信号处理创新:“函数信号发生器原理验证”结合DDS技术生成方波、三角波,通过FPGA编程扩展调频功能,支撑通信系统原型开发。
实训装置配备双重漏电保护、过载保护及急停按钮,导线采用高绝缘护套,实验台接地电阻≤4Ω,符合GB/T 4064-2023安全标准。
(三)人工智能综合实训室
人工智能综合实训室是智能工程学院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高端技术人才的核心实践基地,由26套人机交互实训设备构建而成。该实训室集成了高性能计算平台、智能传感模块与多模态开发环境,全面覆盖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15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该实训室通过“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在算法开发、系统集成及行业应用等领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升级与人才需求。
1.实训设备
实训室配备的华清远见旗下人机交互设备,搭载Intel i7处理器、3060显卡及32GB内存的高性能计算单元,支持大规模模型训练与边缘计算实验。硬件系统包含深度摄像头(测量距离≥2m)、红外热成像传感器(分辨率80×62)及阵列麦克风,可实现人脸识别、语音交互及环境感知等多模态数据采集。开发平台集成机器人操作系统、TensorFlow/PyTorch深度学习框架及LabelImg数据标注工具,提供从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到部署优化的全流程开发支持。
2.实训课程
课程体系围绕“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层次展开。在基础理论层,人工智能导论课程通过AlphaGo、自动驾驶等案例分析技术原理与伦理问题;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基于LeetCode题库与Kaggle数据集强化算法设计能力;技术应用层聚焦行业场景,例如计算机视觉课程结合YOLOv5模型实现工业质检目标检测,自然语言处理课程基于BERT架构开发智能问答系统,智能控制原理课程通过ROS系统完成机械臂路径规划与PID参数整定;创新实践层通过真实产业项目驱动与跨学科协作,实现技术落地与能力认证的闭环。
3.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覆盖人工智能技术全链条,涵盖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控制等九大领域。在计算机视觉方向,工业质检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迁移学习优化ResNet模型,针对半导体晶圆缺陷检测任务实现99.2%的准确率;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集成FaceNet算法与活体检测技术,误识率低于0.01%。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智能客服对话引擎基于Transformer架构构建多轮对话逻辑,支持意图识别与上下文关联。
人工智能实训室以“技术赋能教育,创新驱动未来”为目标,通过先进设备、多元课程与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兼具算法开发能力与工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响应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核心智力支持。